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是完善政府公开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从基本定位、收费标准、收费程序、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向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超出一定数量或者频次范围的申请人收取费用。根据《管理办法》有关数量、频次的规定,绝大多数申请人的正常申请不受影响。
据悉,这一规定旨在有效调节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为、引导申请人合理行使权利。2019年新修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立足中国实际、吸收借鉴有关国际经验,在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收费规定基础上,将收取信息处理费确立为必要的调节手段,规定“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不收取费用。但是,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的,行政机关可以收取信息处理费。行政机关收取信息处理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制定”。
《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两种收费标准,并细化了具体计收方式。信息处理费可以按件计收,也可以按量计收,均按照超额累进方式计算收费金额。行政机关对每件申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其中一种标准,但不得同时按照两种标准重复计算。
根据《管理办法》,第一种方式是按件计收,同一申请人一个自然月内累计申请10件以下的不收费,10件以上的部分收取费用。第二种方式是按量计收,以单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为单位分别计算页数,对同一申请人提交的多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不累加计算页数。同一申请人每件申请获取政府信息30页以下的不收费,30页以上的部分收取费用。
记者了解到,在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少数申请人多次反复提起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为高发,特别是个别申请人围绕一些事项提起数百件、数千件甚至数万件申请,严重影响行政机关正常工作秩序。
专家表示,出台《管理办法》不是设立新的收费项目增加政府收入,而是针对实践中较为突出的少数人滥用权利问题确立制度调节手段,有效引导、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为,最大限度把合理合法的需求满足好,把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限制住。
同时,新规也是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相关行为的需要。实践中,各地分散制定的收费标准不一、收费方式可操作性不强,既不利于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行政争议。《管理办法》既规范引导申请人,也规范约束行政机关。
根据《管理办法》,行政机关收取的信息处理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政府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缴管理有关规定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及时足额缴入同级国库。具体收缴方式按照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可以实现线上缴费和线下银行网点缴费,收费方式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收费行为的监督,是确保《管理办法》得到准确执行的关键。《管理办法》要求,价格、财政、审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对信息处理费收取行为的监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指导,及时处理申请人提出的投诉、举报,严肃纠正违法或者不当行为。信息处理费收取情况,要按照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规定的格式统计汇总,并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管理办法》的通知